夏季人体阳气浮越于外,此时,脏腑相对处在虚寒的环境中,脾胃运化功能也比其他季节要弱一些。
在这种情况下,如果再吃冰棍、喝冷饮,就会导致脾胃不适,出现大便清稀、腹胀腹痛、食欲不振等症状,严重者会寒湿困体,引发更严重的健康问题。
天气越热,越要“趁热打铁”——喝热茶、晒晒背、泡泡脚……这些看似“矛盾”的做法,实则蕴含着中医的养生智慧。学会“以热制热”的养生妙招,还能有效逼出体内寒气。
夏季养生妙招,以热制热
01 喝热茶,饮热汤
饮温热茶水和汤水可使汗腺舒张、散发热量、降低体温,有助消暑;汤品推荐冬瓜排骨汤、荷叶冬瓜老鸭汤。
02 洗热水澡
洗热水澡能使气血运行通畅,有利身体排热、排毒,帮助补充阳气。
展开剩余60%夏天用冷水洗澡、擦汗,会使皮肤毛细血管收缩,反而觉得更热。建议选择与体温相近的水温,约35℃~37℃,适度刺激皮肤血管扩张,有利于机体散发热量,比冷水的降温效果更明显,也更健康。
03 热水泡脚
夏季,阳气聚集于体表,脏腑反而寒凉。热水洗脚时,虽然会感觉有点热,但洗后就会带来凉意和舒适。
水温以40℃左右为宜,时间别超过20分钟。泡脚时可加入生姜、艾叶,能祛寒补阳,改善虚寒体质。
04 做艾灸
中医认为,每年最热的“三伏天”施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养生效果。
施灸时会适量出汗,体内的暑湿邪气也随之排出,可治疗因寒凝引起的各种瘀证、痛证。灸完后,再喝一些温热的薄荷叶水,身体会感到无比清爽。
05 适当运动
适当锻炼可以加强热适应,提高人体调节体温的功能,并且通过适量出汗,起到散出体内热量的作用。
但不要选择太阳最毒的正午,为避免中暑,锻炼时间以傍晚六七点为宜,选择慢跑、打太极、做八段锦等不过于剧烈的运动方式,避免出汗过多耗气伤阴。
06 晒背补阳
在清晨或傍晚(避开正午时段),背对太阳晒后背,重点照射大椎穴(低头时,颈后最突出的骨头下方凹陷处))至命门穴(第2腰椎下方凹陷处)。
晒后饮一杯温水,驱散体内寒气。不过,阴虚火旺者要少晒。
07 穿衣不露腰与腹
中医把肚脐称为“神阙”,是腹部最薄弱的部位,不适宜任其“暴露”。
因此不建议经常着露脐装或上衣过短,尤其是在吹风扇时或空调房中。■
发布于:广东省稳拿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